This vertical text layout (直行網頁) displays correctly on Microsoft Edge (Windows 10) and Internet Explorer browsers.

【二】

一二八一年(日本弘安四年)的弘安之役,中日雙方各動員四倍於文永之役的兵力:元兵十四萬,乘船四千四百艘,日兵四萬。世祖的東路軍四萬由高麗出發,另江南軍十萬由慶元(今寧波)啓碇, 兩軍原定於六月中旬在博多外海的壹岐島會合,但東路軍於五月下旬已先抵達壹岐,不稍待江南軍,於六月六日進入博多灣,堅守灣畔石築地防線的日軍,萬矢齊發,元兵未能越雷池半步, 惟有轉向灣外的志賀島登陸,在島上與日軍爭持六七天後,被迫退出,全軍折返壹岐島,日武士乘小舟不斷進襲;時為六月下旬,遲來的江南軍,開始抵達博多以西的平戶島海域, 於是東路軍亦轉往平戶方面與江南軍會合,七月下旬,元聯軍主力集結在博多與平戶之間的鷹島海面,部署登陸戰。

在京都,龜山上皇、朝廷和社寺朝暮禱告,求神力庇護日本;閏七月初一,即陽曆八月,颱風襲北九州,船上的元師首當其衝,風歛後,復遭日軍乘勢攻擊, 十四萬大軍,歷兩月餘的苦戰,能安返高麗的僅十之二三。

元寇防壘及其他

中國的萬里長城,聽說從遠離地球的高空中也可看見,但似乎它未能發揮本身應有的功用;反觀蒙古襲來時九州的廿里石築地,卻能令日本免罹淪陷於異族的厄運。

石築地沿博多灣東端的香椎伸延至西端的今津,是一道內為砂土外護以石塊的長堤般的工事,高度約二至三公尺,底部闊約三公尺,堤面闊約二公尺,工程由九州諸國領主按所領田地多寡分擔, 以領地一百町負責修築石築地約三十公尺的比例計算。由於九州九國各自興築不同的地段,因此工事各段的結構也不盡相同。一二七六年動工的工程,一年後大致竣工,弘安之役後,維修工作仍繼續, 但至十四世紀中葉以後,石築地逐漸荒廢,經數百年風霜,和海岸線的變動,原來靠近水邊的石築地,今天已給砂土樹木掩埋。

明治大正年間,開始有發掘研究工作,石築地亦改稱為元寇防壘,一九三一年,今津、生之松原、西新町等各段的防壘,列為國家指定史蹟,開放供人觀覽。

目前保存最完好並與原貌無異的,是今津元寇防壘,今津在福岡市西區,乘地下鐵至天神站下車,轉乘昭和公共汽車西之浦線,約一小時上下,在福祉村設施前車站下車,轉入右面的小路步行十來分鐘, 便是今津防壘史蹟,現在發掘出來的一段石築地,長二百公尺,高三公尺,數世紀的滄桑使石塊呈暗黑色,堤面雜草不少;史蹟周圍是樹林一片,很難想像這兒曾經是血戰中的灘頭陣地。需要一提的, 是乘公共汽車下車地點應是福祉村設施前車站,而不是一般旅遊指南說的綠町車站,否則便得如我一樣,在綠町附近左轉右折了大半句鐘,方覓到通往史蹟的入口。

另一處防壘史蹟,是在市區內的西新,由地下鐵西新站步行約廿分鐘可達,但因指示路標不明顯,要找到在市區住宅地帶發掘出來的西新防壘,也非容易, 現開放的一段,短短的,距博多灣今日的海岸線竟有一公里之遙。

【二】

To next page

To previous page

Return to the 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