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vertical text layout (直行網頁) displays correctly on Microsoft Edge (Windows 10) and Internet Explorer browsers.

原刊『日本研究』(台北) 第四一七期(一九九九年九月)頁三七—四〇

原文直行,現依原貌,並加彩圖。

文字是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九第十世紀,日本有了蛻變自漢字的假名文字,加上遣唐使交通的結束,遂帶給日本一個由唐風文化轉型為國風文化的契機;國風文化表現於文學上的, 是和歌、物語,表現於藝術上的,是大和繪,而大和繪的具體形式,則是繪卷,本文先概述繪卷這饒有趣味的繪畫藝術,進而介紹製作於十三世紀末的蒙古襲來繪詞。

日本繪卷簡介

繪卷是文字圖畫並重、緃短横長的長幅畫卷,這樣子的手卷,並非日本獨創,而是自六世紀以來,隨著佛教和中國文化的東漸而傳入日本的。這些來自中國的畫卷, 主題自然是佛教故事或中國的人物、山水、建築、鳥獸等;日本本身繪卷的發軔,相信是由臨摹這些中國畫卷開始,日本現存最早八世紀的繪卷繪因果經,內容上圖下文,就是這類摹本的一種。

也許由於日本人偏愛圖文並茂這概念吧,九世紀時初創的和歌、物語,從起首便給配上圖畫,皇室貴族居所的屏風和障子拉門上,既有和歌也有畫,物語鼻祖的竹取物語、宇津保物語等, 很快亦有繪卷本相襯。這些屏風畫和物語繪的主題,再不是大陸的異國風物,而是道地的日本情趣,人物是日本的,風景是平安京(現京都)一帶的, 小山、櫻花、楓葉、檜木皮蓋頂的屋子、表情多樣化的臉孔、富動感的畫面,色彩或濃或淡,這是大和繪畫風,作為大和繪典型的繪卷,於焉產生。

九世紀至十一世紀的早期的繪卷雖已失傳,但我們仍可在文獻記載中窺見它們的名目,其中更有描畫中國事物的,十一世紀初的源氏物語第十七帖繪合有這一段:「遂令人開啟二條院府邸的書櫥···, 其中,長恨歌、王昭君等畫卷雖亦哀艷感人,不過總嫌其不吉利,所以這次避免呈獻,特為除下。」(註一)

十二至十四世紀初,是繪卷的黃金時代,現存的所謂四大繪卷的源氏物語繪卷、伴大納言繪詞、信貴山緣起和鳥獸戲畫,皆為十二世紀的傑構。進入十三世紀,繪卷內容更豐富,有關於佛教的華嚴緣起和一遍上人繪傳,有神道的北野天神緣起, 有取材自軍記物語的平治物語繪卷,有文學的紫式部日記繪卷等,以上九套現全屬國寶。這些黃金時代的繪卷,流傳至今者亦不少,其中如吉備大臣入唐繪卷、華嚴緣起、東征傳繪卷、玄奘三藏繪和蒙古襲來繪詞,主題均與中國有關。

十四世紀中葉以後,宋元的水墨畫風隨著禪宗在日本的興盛而流行於日本畫壇,大和繪風的繪卷已無復往日光輝,十六世紀後,更乏善足陳。

説繪卷是饒有趣味的藝術,原因有三。第一是它的敘事性,欣賞繪卷如在讀歷史或看小説。其次是人物性,繪卷既是敘事,自不能沒有人物,貴族、武士、僧侶、鬼魅、平民、男女老少,都包羅在畫卷中,這是活的眾生相,而非沉默的肖像, 筆者是藝術門外漢,但總覺得整體而言,日本繪畫較中國繪畫重視人的地位。繪卷的趣味性更明顯的一點,是人物的漫畫形象,這是指畫中那些次要的人物而言,如在十二世紀的吉備大臣入唐繪卷裏,來到中國的吉備真備在樹下與人對奕, 一旁觀者蹲在地上看棋局,伸長脖子作着迷狀,嚴肅畫面中的小幽默,一看便令人發笑,這大概也是日本漫畫源頭的一端吧。

註釋

(註一) 『源氏物語』 林文月譯 第二冊 頁九八。

【一】

To next page

To bibliography

Return to the 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