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vertical text layout (直行網頁) displays correctly on Microsoft Edge (Windows 10) and Internet Explorer browsers.

【三】

鑑真大和上

若論百折不撓的精神,唐代揚州大明寺高僧鑑真應算是典範。他以異國失明之身,於七五四年在首都平城京(現奈良市)東大寺為聖武上皇、光明皇后和孝謙天皇等授戒,後於七五八年獲賜大和上稱號;如斯殊榮得來不易, 因為他是不惜干犯當時嚴禁出國的法令,亦無懼於暴風怒濤,前後十年經歷五次徒勞的渡日嚐試後,才能於七五三年登陸九州的薩摩國,踏進日本國門,是時他已是位高齡六十六的瞽僧了。鑑真的決心和日本的誠意,結果成就了這段異域佛緣。

七五九年,日皇室以平城京的新田部親王舊宅賜予鑑真,就在此地,他創建作為戒律學問所的唐招提寺,招提二字是梵文,意指四海為家的僧人,唐招提寺大概是向四方僧眾大開方便之門的大唐國寺院吧。

七六三年,鑑真七十六歳,弟子忍基在睡夢中見到寺裏講堂棟梁折斷,知非吉兆,於是合眾弟子之力為其師造一坐像,未幾而鑑真圓寂。今天藉這坐像使鑑真大和上的尊容長存人間,他雙目不啟, 而口部似微帶笑容,是上佳的肖像造工,現每年六月六日大和上開山忌的前後三天,大和上像便公開讓有緣者觀仰。

高八十厘米彩色的鑑真像,既非木造,亦非泥塑,而是採用盛行於八世紀奈良時代的脫活乾漆造像法塑造的。此法在中國名為夾紵,紵是麻質的粗布,原理主要是利用麻布的張力與漆的黏性和堅性, 塑造空心質輕而具柔軟感的像容,夾紵造像法約始於六朝,傳入日本後,稱為脫活乾漆法。

鑑真像的製法,是先備一土木混合的初型,以漆液把麻布數層貼在上面,漆布乾固後,割開鄀分,取出木芯和泥土,重新放進木條數根緃横作像內支架,再縫上切口,在漆布像上堆髹木屎漆,塑造細部, 然後在全像上再塗漆,並修飾加彩,像底藏入經文數卷,嵌上木底板,完成工序。想起童年時上美術課所造的紙蘋果,其技法與夾紵造像法大概是同一道理吧。

鑑真坐像是他仍在世時所塑造的,其姿容與他本人應無大出入,睹其像如見其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唐招提寺的森本孝順長老曾發宏願,亟盼能使大和上像重履故國塵土;有志者事竟成, 在中國大陸與日本的合作下,一九八〇年四五月間,大和上像西渡,在故鄉揚州和北京作巡迴展,有緣參觀者達五六十萬,成為一時佳話。鑑真去國一千二百餘年,結果能重會大唐子孫於中土。

【三】

To next page

To previous page

Return to the 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