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vertical text layout (直行網頁) displays correctly on Microsoft Edge (Windows 10) and Internet Explorer browsers.
【二】
原本位於香港島中區的維多利亞兵房駐港英軍總部,已於一九七九年間他遷,南海神社社號碑亦已物歸原主,一九九一年五月我再度參觀靖國神社時, 社號碑已不再是僻處食堂角落,而是理所當然地端立在專門展覽戰爭遺物的遊就館內,正式陳列。
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以後,為鞏固中央集權的近代天皇制國家權力,日本政府以國家神道作為培養國民思想的工具,令國民浸淫於標榜神國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君民家國一體、國體傲視於世界、八紘一宇等觀念的精神生活當中。 由於國家神道是植根於神道信仰裏的神社神道領域中,強調祭祀儀式,因此自明治時代開始,政府創建了不少神社,以祭祀體現忠君愛國思想的神靈。一九四五年戰敗以前, 又基於所謂日本人不能離開神社而生活的概念,(註一) 凡日本人民、軍隊所到之處,包括殖民地、佔領區等,多有所謂海外神社的興建;據當時外務省的統計,於一九四〇年在滿洲國以外的中國各城市,共有神社二十七間,至於香港的南海神社,興建於一九四二年,自不包括在以上統計之內。
一般海外神社所供奉的神靈,以天照大神和明治天皇為主;不過,就南海神社而言,它所供奉的,並非是個別的傳統上的神靈,而是遣華艦隊中戰歿香江的眾多日本軍人,這表示南海神社實有別於一般的神社, 它是可納入具有特殊意義的東京靖國神社系統內的海外宗教設施。
靖國神社
位於距皇宮西北角不遠處的靖國神社,佔地近十萬平方公尺,正門朝東,社境內植有櫻花樹千餘株;乘地下鐵在九段下站下車步行不久即達。
一般的神社以本殿、拜殿和鳥居為主要構成部分,本殿裏奉祀著神體,是神社最重要的地方,拜殿則是供人參拜之所;靖國神社在建築規劃上基本亦無二致,但規範宏大,單是鳥居就有三道之多, 正門的第一鳥居,屬神明造建築式樣,鋼合金造,更高達二十五公尺。
神社拜殿的後面,是供奉神鏡和神劍的本殿,它是明治時代具代表性的神社建築;本殿後面,則是為紀念靖國神社創立百周年而興建、落成於一九七二年的靈璽簿奉安殿,這奉安殿內部雖是木結構, 但具防震、耐火和防濕等作用,殿內保存著靖國神社所奉祀的二百四十六萬餘神靈的名册。
本殿是神聖之所,平常人自不能擅進,但有著軍事博物館性質的遊就館,則是遊人必到之處;它離拜殿不遠,一九八六年方重新開放, 日本素能善用古代中國的智慧, 「遊就」二字,是取自荀子勸學篇中「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一語,即追隨高潔之士交游和學習之意,而所謂高潔之士,應就是指奉祀在靖國神社裏的二百多萬為日本捐軀的神靈。 遊就館樓高兩層,地面有大展覽廳一個和另外十間展覽室,展出由幕末至一九四五年投降百年間各次內戰和對外戰爭的武器及陣亡將士的遺物,香港南海神社社號碑就是端立在大展覽廳入口附近, 至於二樓,則陳列古代的甲冑、刀劍、馬具和弓箭等。
註釋
(註一)近藤喜博 『海外神社の史的研究』 頁三二八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