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vertical text layout (直行網頁) displays correctly on Microsoft Edge (Windows 10) and Internet Explorer browsers.

【三】

靖國祭祀的源流

靖國神社的創建,是為了奉祀為日本天皇捐軀的志士和軍人。日本民間自古以來,對生前怨恨未消的人的亡靈每有舉行撫慰的祭祀儀式,是為御靈信仰;另方面,在戰場上, 對陣亡將士亦有祭祀的習尚;靖國神社的建立,基本上是承襲了民間的御靈信仰和軍中的慰靈儀式這兩個傳統。

但是,靖國祭祀的獨特處,在於它是日本近代史上尊王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靖國神社的建立,是為了供奉「死於王事」的人的亡靈。自一八五三年幕末時代開始, 尊王派和佐幕派相爭凡十五年,及至尊王派勝利而明治天皇親政,中央政府為確立近代天皇制統治,將大權旁落約一千年的天皇簇擁到具有現人神神格的至尊寶座, 並以天皇之名發展國力,先以明治朝最初的十年,弭平士族內亂,繼而積極推展對外的大陸政策,在這過程中,軍隊自然最受倚重,成為國家建設的主要動力來源, 所謂富國強兵是也;而為皇國日本捐棄生命的戰歿軍人,更自然可享有超然的地位。靖國祭祀,就是以此等軍人為對象,而靖國精神,簡言之,可説是宗教化了的尊王思想的一種形式,至於其歷史發展的軌迹,可如下述。

靖國神社畧史

靖國祭祀,發軔於幕末時代的尊王倒幕鬥爭當中。一八六二年十二月,即安政大獄後三年,國學家福羽美靜等人,在京都靈山的靈明舍,以私祭的方式祭祀勤王派死難志士四十六人,這是靖國祭祀的濫觴。

明治元年(一八六八年),戊辰戰爭開始,是年四月,天皇官軍東征大總督有棲川宮熾仁親王下令為尊王的戰歿軍士舉行招魂祭,這可視為官祭的靖國祭祀的發端。同年五月,京都朝廷發出太政官布告,指令在京都東山修築祠殿, 合祀自從一八五三年以來死於王事的各藩藩士和草莽志士,及鳥羽、伏見戰役的陣亡將士,於是各藩紛紛在京都興築招魂祠,並在是年七月舉行招魂祭。此外,各藩又在其藩境內,分別構築招魂場,祭祀各該藩出身的陣亡者, 陣亡者遂在藩境內的招魂場和京都的招魂祠,受到雙重奉祀的優厚待遇,這是招魂社制度—靖國神社制度的前身—的起源。

明治二年六月,即遷都東京後三月,奉天皇意旨,在東京九段坂山坡上,創建東京招魂社,這就是後來的靖國神社,這全國性的招魂社,合祀戊辰戰爭的陣亡者共三千六百人。一八七七年九月,隨著西南戰爭的結束, 明治初年的士族叛亂大致平息,天皇中央集權制的根基開始穩固,政府於是在兩年後的一八七九年,把東京招魂社易名為靖國神社,神社規格列為別格官幣社。幣即幣帛,是奉獻給神靈的供品的總稱, 種類有布疋、食物、衣服、紙、玉器等,官幣社是由皇室負責奉獻幣帛的神社,而皇室的幣帛,以棉、絲、麻的布疋為主。

靖國即安國之意,改易名稱的奉告祭的祭文寫道:「你們赤膽忠心,忘家獻身,各自死去,正因有此偉大功勳,才使我大皇國得以安邦治國,故改稱為靖國神社。」(註二)

註釋

(註二)大江志乃夫著 沈志平譯 『靖國神社』 頁一〇九

【三】

To next page

To previous page

Return to the 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