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甲午、下關餘記
甲午戰爭,日本「六師連勝」,劣勢既成,中國在談判桌上,縱令諸葛孔明再生,想亦難扭轉乾坤而使中國不割地賠款,中國軍隊在各戰場上的表現,在在令人搖首興歎,如一八九四年十一月間的旅順之戰, 大連灣守軍於日兵進攻前一日已先遁,日師不費一彈一卒而得此擁有最新最堅炮台的要衝;旅順既失屏藩,日軍遂於兩週後再在六小時之內奪得此遠東最優良的軍港。此實整體民族的失敗,非僅一二將相的失職所有以致之者。
甲午時代的春帆樓,雖已是明日黃花,但因馬關條約是中日國力此消彼長所產生的結果,故而談判當時有關的器物,現皆展示於矗立在原址的日清講和記念館內, 不教後世中日國民,遺忘前人功過,蓋往日的歷史,乃來日的啟示。
大勢如此,是以戰爭中的悲壯事蹟,乃更屬難能可貴,如一八九四年九月中旬巡洋艦致遠號管帶(即艦長)鄧世昌(一八五五─一八九四)之戰殁於黃海,同月廣東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一八三七-一八九四)之殉國於平壤, 皆貞忠軍魂之表表者,其後二氏受朝廷優恤,英靈亦堪告慰。當時日本在東京發行的戰紀時事版畫,也專題繪刻致遠號受創及左寶貴被圍的情狀,逼真感人,足見日方亦非無視於二氏的奮勇表現。
甲午前四十年,日本四島仍是一封建制諸侯國家,在已實行逾二百年的鎖國政策下,閉關自守,然而到甲午前夕的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日本在政治上,已建立君主立憲中央集權制,並已召開首届帝國國會;在經濟上, 工商業機構達六千家,日本紗產量開始超過外國紗進口量;在軍事上,已施行徵兵制,全民皆兵,編制及裝備劃一西式;交通方面,公私營鐵路近三千五百公里;教育方面,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在六成以上;社會方面, 士(即武士)、農、工、商門限森嚴的身分制度經已廢除,令四民平等,正如明治天皇的五條誓文中所謂使國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舊來之陋習,進而求知識於世界。日本以具有如斯國家規模的優勢,挫敗雖經自強運動但仍未能貫徹現代化的中國,實非偶然。
二十世紀伊始,在明治天皇於一九一二年七月駕崩之日,日本已於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枷鎖之後,開始與西方列強在國際上並駕齊驅。國力充沛的同時,更積極向遠東大陸推展其侵略性的大陸政策,甲午戰爭在前,日俄戰爭在後, 進而全面侵華,並掠奪東南亞的西方殖民土地,直至一九四五年全盤戰敗為止,自一八六八年以來的對外擴張國策,方算告終,其結果,是將中國及亞洲的近現代史徹底改寫;由是觀之,明治維新的影響,誠既深且遠。
【四】